戏帽的制作有剪样、制坯、拉花、沥粉(即用石灰调成糊状,装入圆锥形袋中,通过尖端的小孔,在盔帽上挤成花纹,干后涂色或敷金粉,成为凸起的花纹)、点翠(即用翠鸟的羽毛贴在帽子上作装饰)、装配等工序。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福建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1]
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莆仙戏是中国现存戏剧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具有800多年历史,旧称“兴化杂剧”、“兴化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1]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2006年5月20日,莆仙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3。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莆田市艺术研究所获得“莆仙戏”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