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的拼音是[dù],意思是:蠹虫,虫是一种咬蚀器物、书籍的小虫,比喻危害人民利益的坏人。
蠹虫遍布我国南北各省区,危害马尾松、赤松、华山松、油松、樟子松、黑松等。以成虫和幼虫蛀害松树嫩梢、枝干或伐倒木。凡被害梢头,易被风吹折断。该虫在广州白云山景区危害马尾松甚烈。
蠱是蛊的繁体,读音:gǔ。
繁体蠱
部首虫
笔画11
部外笔画5
结构上下
字级二级
造字会意
五笔jlf
五行木
常用释义
1.
名传说中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将毒虫放在器皿里互相争斗、吞食,最后不死的叫蛊,能毒害人。
2.
动毒害。
例词蛊惑
详细释义
1.
人腹中的寄生虫。
庶氏掌除毒蠱。注
《周礼·秋官·庶氏》
2.
谷类中蛀虫所化的蛾。
穀之飛,亦爲蠱。注
《左传·昭公元年》
穀蟲曰蠱,蠱若蛾矣。粟米饐熱生蠱。
汉 · 王充 · 《论衡·商虫》
3.
传说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
含沙射流影,吹蠱痛行暉。注
《文选·鲍照〈苦热行〉》
造蠱之法,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爲蠱,故從蟲皿也。
《通志·六书三》
將銀須試蠱,載薏蚤防寃。
清 · 孙枝蔚 · 《送丘曙成侍讲赴岭南》诗之二
4.
伤害人的热毒恶气。
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䨼。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注
《山海经·南山经》
〔德公〕二年,初伏,以狗禦蠱。注
《史记·秦本纪》
5.
指与诅咒、祈祷鬼神等迷信有关的事。参见“蠱氣”“蠱菑”。
6.
诱惑;迷乱。
读书人爱自命蠹鱼,首要原因便是蠹鱼这古老的昆虫爱啃书,其次是蠹鱼的全部生命流程几乎都陪着书一起度过:饿了以书为食,困了以书为榻,日日与书同卧起。“蠹鱼”二字既体现了读书人理想的生活状态,也有一分自视为渺小一虫的谦和冲淡态度在,可谓一举两得。
蠹鱼还有个非常令人神往的典故。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载,唐德宗建中末年,有个叫何讽的书生买了卷古书,读的时候从书里抖出来一卷材质像头发的环状物,直径四寸左右。何讽不知此为何物,就把它掰断了,从断口处流出了一升多的水,这让何讽更加迷惑,于是便去请教高人。
一个道士听他讲完后大为嗟叹,说道:“你可真是没有仙福的俗骨啊,遇到这样的缘分还不能成仙,真是命!根据《仙经》的记载,书中蠹鱼如果吃到‘神仙’字样三次,就会变成‘脉望’,夜里举着它对着星星,星星中的仙使就会即刻下凡,赐下成仙的丹药,再掰断脉望,用流出的水送服丹药,可以立刻脱胎换骨,成就仙体。”
这位老何还不太信,回去翻那卷古书,发现几处被啃掉的地方根据上下文推断,都正是“神仙”字样,这才信了道士的话,顿时大哭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