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 列表
陈寿对曹丕曹植的评价
时间:2025-05-12 22:52:58
答案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丕和曹植的评价如下:

对曹丕的评价:“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陈寿认为曹丕具备天生的文学才华,能够迅速而优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博学多才,具备各种艺术技能。然而,如果他能拥有更宽广的胸怀、更公平的待人之道,并致力于追求道义、扩大自己的德行,那么他就能够接近古代贤明君主的境界。然而,历史记载显示曹丕有时显得心胸狭隘、短视且多疑,这些特质在他的执政中也有所体现。

对曹植的评价则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学才华上。陈寿认为曹植的文才富丽堂皇,足以自通后世。然而,他也指出了曹植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不足,相对于他的兄长曹丕和他的父亲曹操来说,这些方面的成就并不显著。曹植是一个热爱自由、率性而为的文人,他的文章辞赋成就极高,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但曹植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成就及智识,远远逊色于其兄长曹丕,与其父曹操相比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总的来说,陈寿对曹丕的评价是既有赞扬也有批评,既认可他的文学才华和执政能力,也指出了他的不足。而对曹植的评价则更多地聚焦在他的文学才华上,同时也指出了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不足。这些评价为我们理解这两位历史人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陈寿如何评价谯周
答案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谯周的评价是:“周见魏军来逼,而梁州始有兵,众心危惧。周曰:‘今贼至,而方用彼所短,此必不能支久,宜权许之,以安众心,徐图后计,慎无速战。’众从之。会疾疫,北军不能兴,贼乃退。于时举州称周之谋。”

陈寿认为谯周在面临魏军逼近的危机时,能够冷静分析形势,提出以安抚人心为主的策略,并最终成功使魏军退去。陈寿称赞谯周具有深远的谋略和眼光,能够妥善处理复杂的局面。

此外,陈寿还在《三国志》中记载了谯周的其他事迹和言论,如他劝阻姜维北伐、预言魏将邓艾将会入蜀等,都表现出他的智慧和见识。因此,陈寿对谯周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阅读《三国志》等历史书籍,以深入了解谯周的历史形象和陈寿对他的评价。

陈寿是南充哪里的
答案

陈寿(公元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南充市)人,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侍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病逝。

【主要贡献】

陈寿与司马迁、班固齐名,史称“并迁双固”,编撰了史学名著《三国志》,该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陈寿在《三国志》里,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载了蜀汉“必以人为本”“弘毅宽厚”“赏罚必信”的治国理念和蜀地儒学、经学及其师承流变的情形,对巴蜀历史文化和蜀学、经学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功绩】

陈寿在传承汉代史学传统基础上,首创纪传体断代国别史体例体裁,以新的范式书写了三国时代复杂多变的历史风云画卷,为后人留下了解和研究三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物的信史,并成为后世《三国演义》、三国文化的底蕴所在。

编纂《益部耆旧传》,保存巴蜀历史文化。撰《官司论》,主张制度改革,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

【在四川的历史遗存】

南充市有陈寿旧居、万卷楼旧址、陈寿公园、陈寿衣冠冢等纪念场馆。

【当代价值】

陈寿勇于创新,不拘一格,敢破旧制的创新创造精神,实为今人应当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其一生虽屡历逆境却不事权贵,体现了中华传统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和风骨

推荐
© 2025 欧体知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