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主权国
不丹自公元7世纪起为吐蕃王朝属地,9世纪成为独立部落[1],1616年在西藏竹巴噶举派僧侣夏仲·阿旺南杰的领导下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政权。在清代,其世俗领袖德布王受中国册封。[3]18世纪后期起遭英国入侵。1907年乌颜·旺楚克建立不丹王国。1910年1月,同英国签订《普那卡条约》。1949年8月,同印度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1961年以来,不丹国王多次公开表示要保持国家的主权和独立。1971年加入联合国,1973年成为不结盟运动成员,1985年成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成员。2007年2月,同印度签署经修订的《不印友好条约》
是独立国家
不丹1949年8月,同印度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1961年以来,不丹国王多次公开表示要保持国家的主权和独立。1971年加入联合国,1973年成为不结盟运动成员,1985年成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成员。2007年2月,同印度签署经修订的《不印友好条约》。
不丹称其国为“竹域”(druk yu),即“雷龙之国”,称自己的国民为“竹巴(druk pa)”,意为信奉竹巴噶举派之人。清代满文译写为“burukpa”,所以清代的史籍一般称其为“布鲁克巴”。西藏古代则习惯称之为“洛域”(lho yul,意为南国)、“洛门”(lho mon,意为南蛮)。“不丹”(Bhutan)是外界国家对其的称呼。其来源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是藏族人自称“Bhot”加波斯语中的“stan”(斯坦)的简称,也有人认为来源于梵文“Bhotanta”,意为西藏的末端,即西藏边陲之意。
不丹是一个以藏传佛教为主要信仰的国家,崇拜的对象主要是佛教中的各种神明和菩萨。在不丹,人们普遍信奉宗喀巴大师、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等佛教神明。此外,不丹还有一些本土的神灵信仰,如山神、河神、树神等,这些信仰也深深地融入了不丹人的生活和文化中。总的来说,不丹人民崇拜的对象多种多样,但佛教在其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