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记录来看,黄河曾经多次改道,大多数都是自然原因所致。然而,在20世纪初期,由于人类对环境的大量开发和破坏,黄河的改道几乎完全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
山东黄河改道计划是在1952年展开的,经过数年的工程实施和大规模建设,最终成功地将黄河改道至今日的东营海域。因此,可以确定地说,黄河改道山东是人为的。同时,这也是对环境的一种破坏和改变,对于这种人类活动应该保持警惕和审慎。
黄河改道山东之前,是一条名为露水河的河流。露水河发源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乌兰哈达山,向东南流经今河北省定兴县、漳县、大名县等地,最终注入渤海。从史籍记载来看,露水河是黄河流经山西、河南之前的一条主流河道,沿岸曾形成了很多历史文化遗址。然而由于地质构造变化,黄河在大约4000年前改道,从今河南省卢氏县向东流入山东省,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黄河。
黄河故道大堤的修建涉及多个历史时期和众多人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各国就开始修建堤防来应对黄河的洪水威胁。其中,最为著名的可能是明朝时期的潘季驯,他提出了“束水攻沙”的治理方针,并主持修建了多段黄河大堤。然而,黄河故道大堤的修建并非一人之功,而是历代政府和民众共同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