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养殖技术:
1.田螺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00—120个,同时,每平方米套养夏花鲢鳙鱼种5尾左右进行主体养殖。田螺放养时间一般都在3月份。
2.施肥投解。养殖池先投施些粪便,以培养浮游生物为田螺提供饵料。施肥量视螺池底质肥瘦而定。田螺放入池后,投喂青菜、米糠、鱼内脏或菜饼、豆饼等。青菜、鱼内脏要切碎与米糠等饲料拌匀投喂。菜饼、豆饼等要浸泡变软,以便于田螺摄食。投喂量视田螺摄食情况而定,一般按田螺总量的1%—3%计算,每2—3天投喂1次。投喂时间每天上午,投饵的位置不必固定,饲料隔开投放。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时,不需投饵。
3.水质调节。一是螺池要经常注入新水,以调节水质,特别是繁殖季节,最好保持池水流动,尤其是高温季节,采取流水养殖效果更好。在春秋季节以微流水养殖为好。螺池水深度需常保持30厘米左右。二是调节水的酸碱度。当池水pH值偏低时,每平方米施生石灰0.15—0.18千克,每隔10—15天撒1次,使池水pH值保持7—8。
4.田螺越冬管理。当水温下降到8—9℃时,田螺开始冬眠,冬眠时,田螺用壳顶粘土,只在土面留个圆形小孔,不时冒出气泡呼吸。田螺在越冬期不吃食,但养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15厘米。一般每3—4天交换1次水,以保持适当的含氧量。
5.捕捞上市。田螺经过一年精心饲养,一般个体可达到10克以上。捕捞方法,可干池捕捞。捕捞时,要选择个体大的田螺作为亲螺培育,为翌年繁殖仔螺作准备田螺是我国传统的水产品,它肉质鲜嫩可口,风味独特,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硫、钙、铁元素以及组生素,是一种深受消费者亲睐的营养食品,农户利用小水面或稻田养殖田螺,可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田螺因该先剪尾再清洗,下面就是详细步骤:
1、先剪去尾壳,用钳子把每个螺蛳的尾壳去掉,然后多加一点它,就是香油,放到水里养上1~2天,有助于螺蛳吐出脏东西。
2、揉搓冲洗,养好的螺蛳用手向搓麻将那样搓洗,这时水开始浑浊,泥沙就会出来,换水淘洗,接着搓。
3、撒盐清洗,搓洗干净后,开始撒盐,继续搓洗,水浑浊了,继续换水淘洗,直到水清澈了,就淘洗好了。
4、用开水焯水,目的是为了焯出螺蛳的腥气和脏东西,水开后2~3分钟后捞出,一边煮一边搅拌,也有利于螺蛳盖子快速脱落。
田螺养殖的新技术涵盖了多个方面,旨在提高养殖效率、产量以及田螺的质量。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养殖新技术:
种螺选择:首先,选择色泽淡褐、壳薄、体圆尾钝的鲜活螺作为种螺。这样的种螺通常具有更好的生长潜力和繁殖能力。
水质管理:田螺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应确保水源清洁、无污染。同时,定期检测水质,保持适宜的pH值和充足的溶解氧,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饲料管理:田螺是杂食性动物,以水生植物类、土壤腐殖类、蔬菜瓜皮等为主食。为了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减少浪费,可以采用定时、定量投喂的方式,并根据田螺的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性调整饲料配方。
繁殖技术:田螺的繁殖期通常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为了提高繁殖率,可以采用人工控制繁殖条件的方法,如调节水温、光照等。此外,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等,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田螺品种。
疾病防控:田螺养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疾病问题。为了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可以定期使用生物制剂或消毒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智能养殖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养殖技术被应用于田螺养殖中。例如,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养殖环境的远程监控和自动化管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养殖数据,优化养殖策略;利用生物传感器实时监测田螺的生长状态和健康状况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新技术,可以提高田螺养殖的效率和产量,同时保证田螺的品质和安全性。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养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