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沙弥,无烦恼,
禅床稳,睡正觉。
解脱人,千百亿,
唯我师,一个少。
不见世,无尘事,
不见天,无云雨。
不见人,无言语,
不见佛,无经卷。
何用觅,名利场?
何用觅,恩爱伴?
何用觅,金珠宝?
何用觅,真佛法?
一钵饭,半碗水,
夜夜宿,破寺里。
不拜佛,不礼僧,
自谓是,无漏子。
谁料到,佛眼开,
见其心,已堕落。
脱尘网,无漏子,
原是地,泥犁狱。
苏轼对硕果累累丰收景象歌颂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全诗如下: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苏轼小溪古诗:
《浣溪沙》
宋代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诗意: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时年43岁,遭受人生重大挫折,倍感孤独无助。但苏轼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表现出豁达与超脱的心境。于元丰五年(1082)春三月,在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这首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